受到惊吓就会摔跤|《生命缘》10岁女童患惊吓癫痫 国内首例闭环式脑刺激器植入手术
10岁的段可心,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她喜欢唱歌跳舞、运动跑步,可这些事儿爸爸都不让她做。
她把自己的病称作“摔跤病”,从小到大,她摔跤无数:跑步摔,走路摔,什么都不干,也会摔。
几年时间,她的额头摔出了增生、大牙摔断了一半、脸上头上缝了十多次针。为了保护可心的脑袋,爸爸尝试过各种材质的帽子,最终为她选择了跆拳道的护具头盔。可心莫名的摔跤究竟是什么原因?她的“摔跤病”能否有治愈的可能?
头盔女童患有罕见癫痫
开关门按喇叭均会受惊发作
经诊断,可心患有一种反射性癫痫,这种病比较特殊,也十分少见,在任何无预期的刺激,特别是声音刺激,都能引起疾病的发作。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的的关门声、汽车喇叭声,甚至水杯开关盖子的声音,对可心来说都十分危险。一旦发作,可心就会表现出来肢体的强直痉挛,站立状态时便会倒地。尽管可心的头部在头盔的保护下可以免受伤害,但疾病发作时的肢体伤害仍然防不胜防。
十年来,可心尝试过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切除致痫灶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心癫痫主动发作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也从几分钟、几十分钟,发展到六七个小时。
经核磁扫描显示,可心的致痫灶并非单一局部的呈现,而是大脑出现了广泛的萎缩。因此,这种特殊的癫痫不但对她的人身安全造成危险,也将对其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其控制能力、学习能力、注意力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和同龄小朋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得知宣武医院启动了反应式电刺激治疗癫痫的研究,爸爸带着可心来到北京,寻求进一步治疗。
依托人工智能辅助治疗
反馈式脑刺激器植入国内首次尝试
针对可心的病情,宣武医院将为其植入全球首个16通道脑刺激器,它将有效控制大脑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癫痫症状。这款设备可以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患者的脑电数据上传云端,医生可随时远程进行诊疗方案的调整。这种前沿的治疗手段是目前能治疗可心所患罕见癫痫的唯一希望。
按照手术方案,医生们要在可心右脑钻开一个一厘米左右的孔洞,将一根刺激电极放入丘脑核团,左脑则需将钻开三个孔洞,将一根刺激电极以及两根采集电极分别置入。采集电极将会实时采集可心的脑电波,而刺激电极会在脑电波异常发电时予以电击刺激,进行治疗。
之前传统脑深部刺激器的使用,医生是刺激参数的制定者。而此次可心植入的反馈型设备,是由系统自动采集信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后给出更精准的刺激方案。而且随着采集信息越来越多,用的时间越久,计算能力就越强,将来更可以过渡到完全由于脑电信号去触发刺激。这种神经调控治疗方法,不但是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希望,也是癫痫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孤独可心病房体会童年快乐
50岁父亲全职陪伴求医永不放弃
频繁的癫痫发作,使可心的情绪经常处于失控的边缘。焦躁、哭闹、再加上经常摔倒,身边小伙伴都非常害怕与她接触,因此可心的童年鲜少欢乐。来到宣武医院,科室的何大夫在了解可心的经历之后,总是来陪伴和鼓励可心,让她逐渐地恢复了活泼的本性。与此同时,可心也结识了不少同龄病友,同病相怜的经历以及设身处地的互相理解,让她终于体会到了拥有童年玩伴的快乐。
从可心两岁正式确诊癫痫,她的爸爸便辞去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女儿求医。在漫长的求医途中,父亲是可心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父亲的陪伴,可心才有了面对病魔的勇气。宣武医院的手术结束之后,可心的癫痫一周都未发作,久违的笑容也终于出现在爸爸的脸上。
挥别十年病痛,正如同父母在女儿名字里所表达的希冀,相信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年幼的可心在未来的生活里“可心”之处将会越来越多!
「生命缘小科普」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多以意识障碍,肢体抽搐为发作形式。在中国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
惊吓性癫痫仅见于有脑损害的患儿(如缺氧后脑病、21三体综合征、孤独症等)。各个年龄均可发病,促发因素为突然而意外的电话铃声、金属物品的撞击声、拍掌声、关门声、甚至咳嗽声等。这些声音如果不是突然而意外,即使再尖、再高也不起作用。相同的促发因素可重复诱发。
发作表现为闻声后出现点头、弯腰、继之以轴性或半侧肢体强直、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或屈曲,甚至倒地,也可为肌阵挛或失张力发作。通常伴有短暂的意识迟钝。发作期脑电图背景活动平坦,有痫性放电。
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 10 万,其中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率最高。中国约有900万左右的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
本文转自 “北京卫视生命缘” 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