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相当常见,是指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以慢性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性状及习惯改变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肠道因为某些原因被“激惹”了,动不动就生气,于是引起了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等。
发病机制
总体来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和以下因素相关:(1)胃肠道动力异常;(2)内脏敏感性增高;(3)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4)脑-肠轴调节异常;(5)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6)精神心理异常。
治疗手段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对人体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也不会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但是容易反复发作,并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养、益生菌调理、心理干预、中医治疗等。除此之外,迷走神经电刺激也尝试用于对传统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以改善IBS相关症状。
Francois Mion等采用无创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观察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慢性应激常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关,有报道显示,可能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之间的不平衡发挥作用,揭示了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调节迟钝。而且,消化道和心理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脑-肠轴的一个环节,主要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肠易激综合征可出现粘膜低度炎症,VNS的抗炎作用已经被证实。IBS可能存在微生物失调,迷走神经也可能促进微生物群和肠粘膜相互作用。慢性腹痛是IBS的主要症状,传入迷走神经可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参与内脏疼痛的调解。
患者资料
12名女性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平均年龄49岁,范围:28-70岁),入选标准:Rome IV量表评价为IBS中度至重度症状(得分>150)。有3名患者在前3个月的刺激治疗阶段退出试验。共9名患者完成整个临床研究,其中4例为IBS腹泻,5例IBS便秘;平均病程5.3年(范围:3-18);平均BMI为23kg/m2(范围:18-27)。5名患者定期服用泻药,2名服用抗腹泻药,6例服用解痉药,只有一个病人在研究开始前没有服用任何消化类药物。12例患者均无疼痛或电刺激部位皮肤损伤。
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在taVNS治疗之前,患者需填写问卷以评估IBS的严重程度:IBS严重性评分系统(IBS-SSS)和UCLA量表、生活质量评估(SF-12)、心理问卷(PANAS)、内脏敏感性指数等。同时血样检测高敏CRP和多种细胞因子(IL-6、IL-8、IL-10、IL-17和TNF);获取粪便样本以测量粪便钙卫蛋白(肠道炎症标志物)。使用Smartpill运动测试系统胶囊测量肠道转运时间。
该临床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3个月时IBS-SSS评分下降超过30%。次要评价指标是评估刺激的可行性和耐受性,以及生理指标与症状的变化。
刺激时间和强度
患者每天至少刺激3小时(最好在睡前进行刺激),每周刺激5天,持续6个月。刺激参数:脉冲宽度250us;频率30Hz;脉冲幅度0.5mA-20mA,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调进行调整。
研究结果
在接受治疗1个月后,患者腹痛的程度和频率显著降低。直到研究结束,患者腹痛的程度和频率与基线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该研究认为,使用taVNS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是可行的。而且,IBS患者经常对目前的治疗手段感到失望,例如现有的药物治疗相对低效。所以,也会考虑这种非药物疗法来进行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降低IBS症状的严重性。
但是,该研究中没有发现患者症状的改善与肠道传输时间的改变或可检测到的抗炎症之间显著的相关性。所以,还需要进行额外的控制研究,比如优化技术设计、刺激参数,并确认这种无创方法的潜在疗效。
该研究中使用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的装置,需要将耳塞在喷洒导电液体后使用,必要时还需要用胶带固定。在纳入研究的12名患者中,有一名患者无法正确安装耳塞而退出试验,另外两名患者因为将耳塞固定到位的程序繁琐,在1个月和2个月后不想进行刺激。
目前国产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装置—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器,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患者在使用时只需将带触点的电极导线耳塞塞入左耳,触点紧密接触耳甲腔内侧即可。
人体耳甲部密布了丰富的迷走神经,刺激耳甲迷走神经刺激能够特异性激活耳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感觉核和运动核,改善脑部电生理特性。
参考文献
Francois Mion, et al.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pilot, open-label study[J].Bioelectronics in medicine,2020.